山中何所有,岭上多白云。白云洞是崂山著名的道家殿堂。此洞海拔400余米,背依险峻石壁,而临深涧,自然奇特,巧夺天工,是崂山名洞之一。白云洞始建于唐天宝二年(743)。据史料记载,开元末(741),唐朝道士姜抚求药崂山,来到崂山后,选择了这处依山傍海的山洞修炼。当时没有进行过多的人工建筑,仅是将原来巨石下面的一些碎石泥土进行了清理而已。 宋代,江南道教内丹派第五祖白玉蟾来到崂山,对白云洞进行了增修,白云洞才形成了一座修道殿堂。白云洞创建后,因为道路艰难,物资运输极不方便,主持白云洞的道士也时断时续。直到明末清初,在崂山道士田白云的主持下,此洞才真正建成为道教观院。 白云洞是由3块巨石叠架而成的洞,周围由石条砌筑,洞口朝南。洞内呈四方形,宽约7米,进深约7米,高约2米,洞顶平整,地面由石条铺就,可以同时站立数十人,原来主殿供奉玉皇大帝。洞额“白云洞”3个字为清末翰林尹琳基题写。围拢白云洞的3块巨石,左边一块称“青龙石”,右边一块称“白虎石”,前面一块称“朱雀石”。另外,后面还有块“玄武石”这4块巨石分别被视为四方之神的象征。